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书香机关

【书香★心得】最低的境遇 最高的境界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读后感
日期:2023-08-30 作者:管理员  来源:系统  阅读次数:字体:[] [] []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出过去一千年里,最有影响力的12位“世纪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曾经称赞他:“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一个难以攻破的精神堡垒;一个在地狱里也能活出天堂滋味的精灵”。北宋牛人扎堆,却丝毫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为什么世人皆爱苏东坡?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余秋雨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爱的人格典型”;余光中说:“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只要你习书法,就绕不过他的《黄州寒食帖》。即便你是大俗之人,多少也听过“东坡肘子”、“东坡肉”。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多舛,却完美无瑕了人间的至纯至善至真:坦然沉浮、超然事外,追求美好、洒脱有度,心中有爱、灵魂有趣。这样的苏东坡,谁能不爱。

近日,拜读了冷成金教授的传记小说《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作品考据严谨,以仕途、情感、僧道文化为三条主线,还原出更全面、更真实的苏东坡。读罢,感慨万千。

一、仕途三起三落,始终心系百姓

少年苏轼已颇有名气,21岁考中进士,凭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京城名声大噪,自此踏入仕途。恣意的文采、深厚的学识,欧阳修连连感叹:“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30岁时,苏轼已是风头无两的举世文豪,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人不晓。苏轼先后在多地任职,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曾是仁宗钦点的宰相之才。经历三起三落,苏轼始终从容应对,积极为百姓谋福祉。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发现当地人因贫困将女婴弃置荒野,他带头捐款,成立中国最早的孤儿院“救儿会”,救活了成千上万的婴儿;发现生产力落后,他就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英宗皇太后摄政,苏轼东山再起。因看不惯朝中只顾党争、视万余边民性命如草芥,苏轼自请外放,远赴杭州出任太守,全心投入政务,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慈善医院“安乐坊”,消灭了瘟疫,度过了粮荒;西湖经年不浚、水源不净,苏轼建闸开河、修筑苏公堤,流芳百世。公元1091年,苏轼再回朝廷,先后担任兵部、礼部尚书,但好景不长,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疯狂打击元祐党人,苏轼再次被贬惠州、儋州。见惠州合江无桥,百姓通行不便,苏轼便打破“不为衣食卖字画”的信条,积极捐钱修建合江桥;儋州地处孤岛,文化凋敝,他就办学堂、兴教化,培养出了第一位秀才、第一位进士,并教会村民用药治病、用牛耕田、挖井取水。

苏轼从政40余年、被贬超过30年,起起伏伏,却始终不忘百姓、心系民生,这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是政绩为谁而树。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今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无不指引着我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二是怎样践行绩效观。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要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结合人大机关工作实际,就是要落实好“聚民意、惠民生”专项行动,就是要开展好各种工作调研、转化好调研成果,就是要发挥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满肚不合时宜,唯因初心不改

苏轼10岁时,母亲程夫人给他讲述《范滂传》,说到范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时,小苏轼大为感动,立志要做范滂一样的人。程夫人甚是欣慰,笑着说,“你要做范滂,我就可以做范滂的母亲”。自此,苏轼潜心学习,无论得意失意,惜民爱民,初心不改。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朝廷分为新旧两党,苏轼坚持客观公正的施政立场,接连遭受两党的打击。熙宁四年,新党得势,苏轼抨击新法弊病,被王安石排挤,远赴杭州。公元1085年,英宗皇太后摄政,短短17个月,苏轼从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哲宗帝师,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当时的朝廷由司马光主政,他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全盘的、彻底的否定,哪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尽数废除,这个时候,只有苏轼敢讲真话,他认为新政相关策略尚有可取之处,不该如此武断。司马光去世后,吕大防为相,苏轼看不惯朝中只顾党争、视万余边民性命如草芥,他宁可自请外放,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于是,“不合时宜”的苏轼再次被贬,离开朝廷远赴杭州出任太守。

一次,退朝回家,苏轼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人,“这里面装得都是什么”?有人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有人答“是一肚子才学”,苏轼皆笑着摇头;只有朝云直言不讳地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会心大笑,颇为得意又略为自嘲。

纵观苏轼的一生,有多次平步青云、逆天改命的机会,但是他始终不为名利所动,在泥沙俱下的朝堂上,以一腔孤勇对抗当权者,说着无人敢说的真话。即使身陷囹圄、颠沛流离、沦落天涯,也从未变过,他始终是那个立志要做范滂的翩翩少年。

细细品来,于己也有几点启发:一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使命易晓,致远惟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郑重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叩问初心,坚守使命。我们要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自觉坚守使命、担当使命。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办文水平、办会效率、办事能力,做细做实机关服务保障工作。

三、纵使最低境遇,活出最高境界

纵观苏轼这一生,真的很惨——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62岁高龄还被贬谪到海南蛮荒之地,66岁病逝于前往常州的船上。苏轼的一生,风雨飘摇,颠沛流离,却始终满腔豪情、笑傲人生——他一生写诗3000多首,有344首带“笑”。在黄州,衣食无着,他在荒地上亲拾瓦砾,自种黄桑,用农耕撑起了生活;居住无地,便在坡地废基上盖起了“东坡雪堂”。在惠州,无钱买酒,他便自己酿酒,亦津津有味。在儋州,居住成了难题,他便建了一处“桄榔庵”;没有墨汁,便自己采松油制成“苏墨”。每贬到一处,他都广结好友,随遇而安的升腾着人间烟火,哪怕是落魄到吃不起饭,也能把别人不愿吃的羊骨头、猪肉变成美食……晚年,苏轼回忆自己大半生的漂泊生涯,不禁感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过不理解父亲为何把贬谪之地说是功业,苏轼笑答:“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穷苦之日,贬谪之地,才是诗人真正建功立业之时、之处!”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东坡先生。苏轼的一生,曾被命运高高举起,也曾被其重重摔下。他不是唯一一个被贬的文人,却是唯一一个涅槃出新灵魂的人。不管境遇几何,他都坦然接受,把颠沛流离化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意。千百年来,他给我们留下的远不止诗词,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如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人生这艘跌宕起伏的船,载着苏轼尝尽了世间冷暖,但他始终乐观豁达,活出了最恣意潇洒的模样,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通过读苏东坡、品苏东坡感悟人生,看不懂是故事,看懂了是人生。在遗憾时,他会告诉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迷茫时,他会引导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低谷时,他会鼓励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之路起起伏伏,高潮和低谷,都是常态,我们都应坦然面对。生活纵然艰难,亦充满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只要心怀暖阳,颠沛流离也将化作美丽风景,山穷水尽也会迎来柳暗花明。东坡先生的际遇,我们不会有;东坡先生的境界,能学其一二,亦将终生受益。(高君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