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名代表的民生答卷:金安区“五级代表在行动”破解百姓“急难愁盼”
雨季来临,家住六安市金安区东市街道友谊东苑小区的王阿姨再也不用对着渗水的墙壁发愁了。而在张店镇,曾经坑洼积水的五关路,如今已变得平坦通畅。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金安区“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结出的硕果。自行动开展以来,全区1528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化身民情“传声筒”,架起解决难题的“连心桥”,推动4万余条民生建议落地有声,让百姓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强化保障,代表履职有“力度”
“城北镇人大在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金安区城北镇人大高标准打造六安市首个乡镇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获评省级首批家室站点示范点,其在全区乡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培训交流会上的经验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将乡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要点,严格对照《安徽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安徽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让人大干部“能”履职、“会”履职。
为了让代表行动“动真格”、“见真效”,金安区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一份联合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的《“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实施方案》,为活动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区人大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第一手民意,为全体代表树立了履职标杆。
高效运转离不开机制保障,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规范的建议“收集-梳理-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工作台账,并定期与区政府办和相关办理单位进行会商,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确保民意传递“不卡壳”,问题解决“有回音”。
平台赋能,联系群众有“广度”
如何让代表更便捷地联系群众、更有效地收集民意?金安区人大常委会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覆盖区乡两级的“智慧人大”履职平台,让代表动动手指就能提交建议;线下,遍布全区的代表活动室(站),成为代表接待选民、倾听诉求的“根据地”。
金安区张店镇五关路坑洼积水,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镇人大代表接待选民了解到相关情况,迅速现场调研并在履职平台提交了维修建议。党委政府迅速决策,短短一个月封闭施工,80米破损路面焕然一新,旁边还新建了12米长的抗压混凝土箱涵,既解决了出行难题,也保障了灌溉安全,安全隐患一扫而空。
诸如张店镇铺就“舒心路”的事例不胜枚举,代表们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将履职融入日常。在“代表活动日”、小区接待日、社区议事群、以及村民的“板凳会”上,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代表们从群众身边事、具体事入手,提出了大量接地气、可操作的“微建议”。
为了提升履职能力,金安区人大常委会还组织了专项培训,并坚持通过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调研视察等多种方式,提升代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
成果落地,惠及民生有“温度”
代表建议提得好,更要办得实。金安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快速响应机制,对代表建议实行清单化管理、跟踪督办和销号制度。特别是那些涉及面广、呼声高、难度大的建议,更是重点督办对象,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东市街道部分老旧小区外墙渗水曾是居民雨季的“心病”。驻街区人大代表收到建议后积极行动,推动外墙维修被列入街道重点工作。人大代表化身“协调员”,牵头组织住建、社区、物业、业委会多方协商,明确分工;又当起“监督员”,在施工中紧盯质量与资金使用。最终,不仅堵住了渗漏,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让居民们拍手称快。
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围绕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环境、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累计提出建议4万余条,均已得到有效交办。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被关注、被解决。金安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代表行动的核心,就是让代表沉下去,让民意浮上来,让难题解决好。我们将持续深化这一行动,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有事找代表”正成为金安区群众解决身边难题的新途径。1528名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书写担当,在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屈水源)